close

週記2013.09.30

 

    人窮極一生都在學習。出生後學習如何走路;學習如何講母語;學習如何跟長輩相處、跟同儕相處;學習教育體制下強迫要我們懂的那些學科技能;學習愛上一個人;學習失去愛;學習社會職場的遊戲規則;學習生老病死的課題;學習在最後的日子裡,懷念或者悔恨過去生命裡某些事件。學習來自於不斷的嘗試與犯錯,藉由犯錯的認知與修正,我們得到經驗,然後裝備這項經驗技能,好在未來面對類似狀況下得以知道該如何抉擇應對。而人類是一種不斷犯錯的動物,因此人是不斷在學習的動物。

    犯錯是抉擇的錯誤。於是在犯錯之後,下次面對相同情況或許就會做出別種決定。但為何人還是一再犯錯?我想是因為抉擇這件事情並非二元論,一個念頭背後所考量的動機因素並沒有那麼單純,在分析過去經驗與現實狀況後,會做出某個決定,儘管那決定還是會導致事情負面或錯誤的後果。

    以前我會疑惑,既然知道會導致錯誤的結果,那為何還是這樣做了?但後來比較會想,會站在每個不同角色立場去同理設想後才懂,我被框架在單純的大眾普遍認知的好與不好二元下的結果論,認為從結果去推敲動機後,理應就不會犯錯了,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,那就是選擇的平衡。

    我省視自己過去的經驗,為什麼有很多事情完全不符合效益原則而我卻做了那樣的決定?明知道這樣做卻還是會一場空卻仍毅然決然的這樣做了?原來是在拿捏決擇的平衡。一件事情對我好並不一定代表對你好,就像我愛你這件事情對你來說並不一定是件好事。於是在告白前就會有非常多的考量,以自己幸福立場會希望自己告白獲得感情的回饋,以對方立場想會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,或者以另一個喜歡他的人的立場想,告白這件事會不會破壞我們的生活圈的氣氛和諧?於是對於不同人的不同價值觀與種種考量因素,每個人得到了屬於自己相對來講較為理想的決定,決定沒有絕對的好壞,因為那都是選擇的平衡。

    所以往往做了一件對的決定,卻不一定是做了好的決定。把事情做對很簡單,符合規定,符合意識型態,符合一切社會下的理所當然,不過,那樣的決定卻不會是對自己好的決定。

    會思考選擇的平衡是因為,前一陣子跟我媽聊到,她當年也有考台藝大的國畫組,但基於家境考量等等因素,最後還是選擇了去當公務員。一直到多年後的今天,兒子就讀當年她想要讀的藝術學校,她還是會有些遺憾的對我說,當年她當公務員這樣的決定是對的,因為幫了家裡的經濟,這些年來也讓我跟妹妹能順利的長大念大學。但是在她心中,對她自己最好最想要的決定,至今仍然會是選擇去讀台藝的國畫。人生令人感慨的是,最正確的決定,往往並不代表會是心中最好的決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tro 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